戴上口罩,摘下眼镜,戴上墨镜,将耳机的声音调节到耳朵可以接受的.大音量。这是你.喜欢的北上装备。有个同学曾经跟北方打招呼,以为她“又聋又瞎”。面对身边的人给出这样的评价,我对北崇一点都不在乎,因为这对于她的“社交恐惧”来说并不是坏事。面对社会互动,她的“定向理论”独树一帜。“如果不戴眼镜,就看不清楚。看不清楚就不用打招呼了。”
喜欢北上的武汉某大学大四学生陈一琪,不喜欢和人打招呼。“如果看到不熟悉我的人过马路,我会绕道走。”很明显,目的地就在正前方,他总是绕道而行,因为他不知道怎么打招呼。“假装他没看见。”
不敢跟阿姨说食堂要多点辣椒,怕阿姨觉得太麻烦。学生们选择在聚会上坐在.不显眼的地方。如果有人暗示自己,他们会不好意思扣脚趾。说话之前,需要做心理建设。如果你预言会有沉默,你不会说一句话。当你在路上遇到你认识的人时,你总是试图避开你的眼睛,甚至绕道而行...你每天都经历过这样的“社交恐惧”吗?
在以“社交恐惧”为关键词的微博中搜索,相关话题数以百计,话题总阅读量已突破1亿次,话题讨论参与人数估计数十万。那么有多少大学生认为自己是“社交恐惧症”呢?他们出现“社交恐惧”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应该如何面对“社交恐惧”而不影响自己的生活?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想法,近日,中国青年报和中青校媒对全国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255所高校收集了4854份有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22%的被调查大学生表示有轻微的社交恐惧;6.90%的被调查大学生表示有严重的“社交恐惧”;0.64%的被调查大学生表示有严重社交恐惧症,经医学诊断为社交恐惧症。此外,有12.24%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根本不是“社交恐惧”,并称自己为“社交奶牛本身”。
大学生“社交恐惧”杂志
大学四年,有很多场景让陈奕琪感到“社交恐惧”。他忘不了他大一参加学生会面试的那一幕。他用“我要尿裤子”来形容自己的紧张。正式加入学生会后,他比写稿子、做规划更自在,和刚认识的老师或同学交流让他不知所措。.让他难受的场合是同学的应酬“坐立不安,如坐针毡,被点名就想钻进夹缝里……”
在有很多陌生人的场合,今年大三的李梓源经常选择沉默。比起人数众多的大型校级活动,他更愿意参加班里的活动。前不久,他的朋友在学校组织了一次游园活动,邀请他参加。原本以为是为了“撑一场戏”,但当他吃完饭,准备准时赴约时,远远看到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社交恐惧”,他又偷偷溜了回来,找了个借口暂时拒绝了朋友的邀请。
大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更容易“社交恐惧”?根据中青学校传媒的调查,53.66%的被调查大学生表示在人多的时候在说话。52.11%在社交场合表示;45.94%的人表示与陌生人交流时;43.17%的人表示是时候向别人求助了;41.15%表示刚到新环境时;另有33.29%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在路上遇到认识的人,会想假装没看见。
这些日常场景往往让“社会恐怖分子”感到困扰。摄影爱好者刘洋洋是福建一所大学的研究生。对他来说,“社交恐惧症”是学习摄影的原因之一。在和老师同学做采访调研的时候,他总是扮演着镜头后面不用说话的摄影师。有一次,他出去调研,和同学在公园里找路人。当他们看到一个人坐在长椅上玩手机时,他内心的戏开始了:“人们都在专注于他们的手机。我问问题太多了吗?如果他拒绝我呢?他会转身离开吗?”
不敢催促店员吃饭,不敢在课堂上与老师互动,战战兢兢地与新室友相处,不知道如何与新朋友交谈...类似这种情况,也经常出现在周瑜的生活中。每次她打破社交恐惧的尴尬场面,都要做一个长期的心理建设。有时候,当心理建设完成后,下一个“社交恐惧时刻”就会随之而来。在今年..年的研究中,她认为自己的“社交恐惧”很可能是受到了家庭的影响。“在家庭聚会中,我和父母性格比较内向,不太爱说话,每天在家也很少和对方表达感情。所以不知道怎么在公共场合说话。”
什么是“社交恐惧”?你为什么会感到“社交恐惧”?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池玉凯表示,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心理障碍,属于焦虑症的一个子类。表现为使患者感到疼痛,其水平异常,使患者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现在一些年轻人经常说的“社交恐惧症”和真正的社交恐惧症是有区别的。“有些年轻人说自己是‘社交恐惧’,其实是坐对了地方的心理效应。他们觉得这个概念和自己差不多,就像网络上流行的那句‘你看到我的身份证了吗?’
对于刘洋洋来说,和熟人交流没有障碍,但在和陌生人说话之前,刘洋洋总会想:“如果我更帅,别人会更容易接受我吗?”“如果我觉得自己有点胖,跟别人说话,别人会不会觉得不舒服?”担心自己能不能融入别人或者被人排挤,对自己个人能力和形象缺乏信心总是在你想和别人交流的时候冒出来。
和刘洋洋的感受有些相似。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今年大四的北北认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情绪,跟小时候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小时候因为胖去了北方,被周围的同学嘲笑。每当社交过程中出现沉默的时候,她在台上发言时被嘲笑,被老师批评的样子都会在脑海中历历在目。“在脑子里告诉自己,对方没有这样的想法,但你会不自觉地在心里代入。”此外,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和不安全感也是可能导致北方“社交恐惧”的原因。
为什么大学生会感到“社交恐惧”?根据中国媒体的一项调查,69.86%的受访大学生“社交恐惧”,担心场面会变得尴尬。52.65%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害怕说错话;548%的被调查大学生表示,因为害怕别人,觉得自己不够..;47.84%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害怕自己不适应或无法融入群体;4.00%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害怕被他人批评或拒绝;35.85%的被调查大学生表示担心别人会关心自己,感到不舒服。16.10%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担心如果被别人表扬会感到不舒服。
池玉凯分析,很多自认为有“社交恐惧”的年轻人,其实并没有严重的心理障碍。人们常说的这种“社交恐惧”有几个原因。一种可能是,由于繁琐的社交礼仪,一些人倾向于逃避社会角色所需的社会规则。其次,人际交往中模糊的边缘感也是一些年轻人不愿意社交的原因。第三,有些人会把“社交恐惧症”当作逃避社交的一种解脱。“害怕社交的人找到了心态的原因,也在‘社交恐惧’群体中找到了归属感,给了自己不社交的借口。”
此外,池玉凯认为,年轻人“社交恐惧”的另一个原因是害怕真正的社交失败。“真正的社交很容易失败。在工作场所和人际关系中说话不当会让人非常恼火。逃避社交的人会认为只要社交,就可能犯错,但不与人交往就不会失败。这些人往往不想社交。人作为群居动物,普遍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喜欢,渴望追求人际交往的成功,害怕人际交往失败后被人看不起。”
到了北方,出现了由害怕社会失败、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而引发的“社会恐惧”。“以前有个同学,我们俩在学生组织一起工作了一年,不是说我们彼此不太熟悉。有一次我们在自习室见面,她非常热情地和我打招呼。我的..反应是无言以对。然后她就坐在我旁边自己学习,我更无语了。”我无法接受这种朝北的场景。我找了个借口,在同学们就座几分钟后就跑了。“当她坐在我旁边时,我无法安心学习。我想知道她会不会观察我的学习状态,观察后会不会对我有不好的印象……”其实诺斯知道同学们都在专心学习,不会关注她的状态,但她还是受不了这种相处,找借口离开是她小心保护这段感情的..方法。
聊天过程中,如果你抛出的话题没有得到对方的回应,“我说的话无聊吗?”“出什么事了吗?”......各种复杂的情绪会在一瞬间涌上心头。这种情绪也让北方不敢与人交往,尤其是线下。对于这种情感,诺斯有自己的解读方法。“我会非常仔细地观察别人,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动作,然后对模棱两可的情况做出非常负面的解释。”
“其实,一些年轻人的‘社交恐惧’是一种自我约束。他们觉得自己很努力,但没有成功,所以他们宁愿不去尝试。”池玉凯说,“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们有时过于关注自己和他人如何看待自己,因此会觉得不好意思说错话或做错事,甚至将社交场合中的尴尬情况视为‘社交死亡’。其实别人的关注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集中,被嘲笑被关注的感觉往往会被我们自己放大。”
调整心态,试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当我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我会模仿身边的人。”为了改变自己“社交恐惧”的现状,陈贻琦一直在努力。他经常在类似的场合模仿别人的演讲。同学们组织的部门总结会,如何鼓励弟弟妹妹们,如何更好的指出存在的问题...陈贻琦的备忘录详细记录了不同场合演讲者的语气和内容,在无事可做的时候,他反复琢磨,想着以后会不会用在同一场合。
对于陈贻琦来说,所有能缓解他社交恐惧的方法都值得一试。根据中青校媒的调查,77.56%的受访大学生和陈一琪一样,都曾试图解决自己的“社交恐惧”。
面对如何解决自己的“社交恐惧”,中青校媒的调查结果显示,71.85%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会多尝试,实践融入社交场合。那是去北方的路。在她看来,提前熟悉和准备可以帮助她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于是她强迫自己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努力结交新朋友。流行剧本杀人成了她摆脱“社交恐惧”的训练基地。
中国青年学校的媒体调查发现,除了接触多、尝试多之外,60.80%的受访大学生试图说服自己克服恐惧;18.85%的受访大学生认为自己虽然有点“社交恐惧”,但不需要解决。10.63%的受访大学生求助于心理学知识科普或寻求心理医生帮助。另有16.76%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解决“社交恐惧”的方法是多独处,减少与他人的接触。
在池玉凯看来,如果“社交恐惧”不影响生活,年轻人可以忽略它。但如果你发现自己有“社交恐惧症”并想摆脱它,你可以尝试真正的社交恐惧症疗法。“一般可以采用系统脱敏和驱力疗法。系统性过敏就是调整认知,把自己放在一个一步步让你害怕的社会环境中,逐渐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洪水疗法,也叫脉冲疗法,把自己一下子放到.可怕的社会环境中,然后他就会适应所有的环境。”
根据中青学校传媒的调查,71.24%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社交恐惧”给自己带来了轻微的困扰,7.54%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有很大的困扰,剩下的21.22%认为没有困扰。
在刘洋洋看来,“社会恐惧”并不全是坏事。他的一个师兄就是典型的“社交恐惧”,平时不怎么和同学朋友交流,甚至很多同学都不加微信。他宁愿花时间在图书馆,也不愿社交。“我哥去年博士毕业,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10多篇论文。去年他作为助理教授留在学校。”在刘洋洋看来,如果不是一份非常需要社交技能的工作,能够因为“社交恐惧”而沉沦,未必是一件坏事。
与刘洋洋的想法不同,周瑜在为研究生选择导师时,下定决心挑战自己。“选择导师对我的研究生生活乃至未来发展都非常重要。我必须勇敢积极。”她一遍又一遍地向自己暗示。她主动联系姐姐,给导师发邮件介绍自己的情况和愿望,开学后带同伴去请教导师。开学后的导师双选会上,周瑜成功选出了自己喜欢的导师。
池玉凯建议,年轻人要调整心态,不要害怕犯错丢脸,不要担心自己的行为和行动不完美。“心理学研究发现,在18岁到30岁之间,是尝试和犯错的好时机。人到了这个年纪,已经可以意识到失败对人生的意义,有精力去改正自己的问题,克服后总结出来的经验对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都是相当有帮助的。正如哲学家尼采所说,‘杀不死我的,会使我强大’。(应受访者要求,本文所有学生均为化名)
(——文章来源于人民网,如有侵权请联系简壹艺术的小编删除)